此文所說之“經”,專指《大藏經》。《大藏經》是佛教經、律、論的集合。其中,經是佛說的,律是佛或者其他一些著名的論師所說,論一般是祖師大德所說。上世紀的1922-1934年,日本學者編的《大正藏》是佛教學術界經常參考的版本,但是近年來,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大藏經》也受到我國佛教學術界的重視。
《大藏經》中的經律論很多,已經記不得第一次讀的是哪一部了。只是記得初接觸佛教時,對宗密的《原人論》頗感興趣。因為對生命的困惑,一看題目就興奮異常,“原人”嘛,那就是探討人之本原啊。于是興沖沖的去圖書館找書,好不容易找到了此篇文章,但是圖書不外借,就在閱覽室一字一字的讀和記。
文章一開篇的序言就很吸引人:“萬靈蠢蠢皆有其本,萬物蕓蕓各歸其根。未有無根本而有枝末者也,況三才中之最靈而無本源乎?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我稟得人身,而不自知所從來,曷能知他世所趣乎?曷能知天下古今之人事乎?故數十年中學無常師,博考內外以原自身,原之不已果得其本。”通過查閱,學習,也僅僅知道:該論認為萬物都有本源,人為最靈,更應知自身所從來,但儒、道二家只知近的是祖、父傳體相續受身,遠的是混沌一氣分為陰陽而有三才、萬物;又佛教中也有說是前生造業受報得到人身乃至業、惑展轉以及阿賴耶識為身的本源,這都只是權教之說,未明實義。而《原人論》依內外教理,推窮萬法,從淺至深,會偏令圓,所以叫作原人。
惜才疏學淺,心躁福薄。僅看了開頭,便覺艱澀深奧,難入其中。對這篇文章的學習,也就算是半途而廢了。后來,讀慧遠的《沙門不敬王者論》,亦是嘆服至極。但是在某些關鍵之處,也還是讀得不太懂。
后來在陳兵教授的一本書中,提及趙樸初先生每天早上都要背誦一遍《心經》。于是就開始學習背誦《心經》,可是即便是在佛教界人人能誦的《心經》,在我這個門外漢看來也是如入云霧,好在能一直堅持下來。一遍一遍讀,一遍一遍學,一遍一遍誦。最后,居然也能背下來了。背下來以后,慢慢覺得有些明白了,才覺得讀經誦經的重要性。這些經典的經文,要讀,更要誦,常讀常新,常誦常明。也才漸漸覺得:《大藏經》中的經文或文字,其實講得都是鮮活的生命,可以啟發人的慧命。其實,《大藏經》中的字,初看不識,死氣一片,沉寂得很;時間長了,每一個字都是活蹦亂跳的,活潑得很;再看時,井然有序,原來是自心的一種純然鋪展,一頁一頁,一層一層,字字是心,句句是性,冊冊是法界,相容相攝,歡喜得很。
現在,再回頭看《原人論》和《沙門不敬王者論》這樣的文章,雖然還不是能百分之百的了達。但是相比一開始的情形,已經是大為改觀了。因此,讀經,要以心印經,讓經入心,這樣才能慢慢調伏自己的煩躁之心,聚焦自己的散亂之心,一點一點的有所學、有所得、有所知、有所悟、有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