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收到別人的感謝,會沾沾自喜。但其實人家之所以感謝,只是因為你做的某件事讓他高興了而已。他感謝的不是你,肯定不愿接受你的全部,否則只要把你的缺點在他面前亮一下,他立馬就可以轉為怨恨,離你而去。這是從自身的多體角度來看。
而且,別人感謝你,也并不是整個“他”都感謝你了。只是因為在某個時節,他的某個需求,正好被你的某件事成全了而已。而他的更多的需求,并沒有從你那些事里得到滿足。所以他對你的感謝,是有限度的、有條件的。這是從他身的多體角度來看。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做那些事的作用在消失,他的需求也在改變。今非昔比,所以這種感激,也必然會無疾而終了。這是從自他的無常角度來看。
所以,想到自他身的多體、無常,這些功夫做足了,自然就會對感謝淡然處之,不會沾沾自喜,不會增加對我執的串習。這就是無我的智慧。在這種無我的智慧中去行善積德,就能順利地產生出福德資糧。
如何看待對別人的厭煩
你厭煩別人時,其實并沒有一個他(她)讓你厭煩。你厭煩的,其實是他(她)的某一種性格、某一種脾氣、做的某一件事情等等,而他(她)身上另外的性格、脾氣,及所做的其他的事情等等,很可能正是你欣賞的。這樣想,就能控制、減少煩惱。
當人們說喜歡、或者討厭到某個人的時候,其實只是看到了部分,然后以偏概全,上升到對整個人的評價。每當我們試圖去尋找、評價一個真正的人,找到的只是眾多在變動著的因素。那么這真正的人是什么呢?
平時我們怕沒了“我”,這日子就沒法過了。其實不用擔心,沒有“我”,地球照樣轉,而且你的日子可以過得更好。生活中本來就不存在“我”,“我”的出現,都是自作多情,是多余的。
剛對“我”進行觀察的時候,會感覺這個“我”非常堅固,如影隨形般一直控制著身心。其實“我”確實是不存在的,是眾生執著出來的。眾生的執著,造成了“我”統治著五蘊身的假相。因此要對治、要糾正的,就是這種指鹿為馬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