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禪定治病的十個條件
《摩訶止觀》卷八說,以禪定治病,根據人有病輕、病重等差別,見效有頓、漸、遲、速之異。但只要方法得當,并具備10個條件,沒有不見效者。
10個條件為:
1、信:確信按正確方法修禪,必能治我此病,這是能見效的先決條件。
2、用:實修禪定。
3、勤:須于每日早晚專精修禪,每次以身上出微汗為度。
4、恒:持之以恒,不要間斷。
5、別病:先須正確判斷病因,識別病癥。
6、方便:根據病情靈活運用治療方法,可請現代醫生用藥物或請佛醫給予治療,不應死執一法。
7、久行不懈:堅持治療,直到病除。
8、取舍:善于辨別損益,有效則行之,無效是止而不修。
9、善養護:除修禪外,還應善于保養,慎飲食,避寒熱,不犯禁忌。
10、知遮障:不隨便把坐禪中的境界和療效向人宣說。
這10條,除知遮障外,其余皆與中醫學氣功所說的一致。
(二)修禪治病的六種方法
第一是修止法。修止法就是意守“憂陀那”(丹田),《摩訶止觀》卷八說:“丹田是氣海,能鎖吞萬病,若止心丹田,則氣息調和,故能愈疾。”此法能治百病,又能發諸禪,是一種很好的修止門徑。意守丹田,能治胸脅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熱懊痛、煩不能食、心痙痛、臍下冷、上熱下冷、陰陽不和、咳嗽等病。
第二是意守雙足。《摩呵止觀》卷八說:“常止心于足者,能治一切病。”這是因為人腦和五臟都在下半身,一般人平常氣血多隨思慮而上行,易使下身氣血虛虧錯亂,生種種病,若意守足,氣血隨意念下行,可令五臟安和,陰陽平衡,尤以治恍惚懊悶一類病療效最佳。
意守足三里穴,能止痛,若守之猶不能止,可轉而意守二足大拇指橫紋。頭痛、眼赤疼、唇口熱、腹卒疼、耳聾、頸項強直等病,可于二足之間假想一境,專意守之。若因此而致腰足急痛,可意想二足下有一丈深的坑,意守坑底,便能止痛。
第三為意守病處。《摩呵止觀》卷八說:“隨諸病處,諦心止之,不出三日,無有異緣,無不得瘥。”止心病處,應按中醫五行、五臟要生克之理,靈活掌握,不可死守一處。如肺強肝弱,為金克木,應意守肺,攝其中白氣,肝病即愈。
第四是止心于頭頂。這種方法專治身體沉重、枯瘠、痹痿、皮膚癢等一類病。
第五是急急攝心修止。此法可治虛腫脹膀、飲食不消、腹痛下痢一類病癥。
第六是寬緩放心修止。此法能治舉身洪熱、骨節酸疼、呼吸頓乏、大小便不通。
大乘佛教本以“醫方明”即醫藥學為修學菩薩道必須通達的“五明”(五種學問)之一,以醫藥布施度人濟世為重要的修行。但自中唐以后,佛教以禪、凈二宗為主,亟亟追求于當世解決生死問題,除少數寺院有行醫傳統外,對佛教醫學包括禪定治病之說無多發展。
藏傳佛教雖繼承發展了印度晚期佛教的醫方明,在禪定治病方法上有所發展,但在內地影響甚微。禪定治病法和現代醫療氣功都已普遍采用,證明行之有效。另有許多佛教養生治病的方法,在《慧緣佛醫學》一書中有詳細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