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萬事萬物,知足常樂。《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話:“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無獨有偶,星云大師也說了一句和金庸先生這句話含義一樣的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萬事萬物,知足常樂。”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讓人快樂的東西,可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快樂。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不滿足,就有了貪念。因此,擁有一顆知足的心,才可能擁有真正的喜悅、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快樂。
有一個青年總是哀嘆自己命運不濟,生活多舛,既發不了財也求不到一官半職,終日愁眉不展。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個老和尚,當他看到老和尚一臉的平靜祥和時,不由得嘆了口氣。老和尚攔住青年,問他為何嘆氣。青年說:“我看到你開心的樣子覺得很羨慕。為什么我總有這么多的煩惱?為何我既沒有一技之長而又一貧如洗?”
老和尚說:“年輕人,你明明很富有啊!”青年問:“富有?我除了煩惱什么也沒有。”老和尚并沒有急著解釋,而是繼續問他:“那么,假如有人給你一千兩銀子,換你十年的壽命,你換嗎?”“當然不換!”“給你五千兩銀子,換你的健康,你換嗎?”“不換!”“給你一萬兩銀子,換你的生命,你換嗎?”“不換!”
老和尚頓時笑了:“年輕人,到現在為止你至少擁有一萬六千兩銀子了,難道還不夠富有嗎?”青年人的煩惱來自于他未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他只是看到了自己缺少的東西,卻從未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若能知足,則一切煩惱自會迎刃而解。人要是沒有一顆知足心,無論獲得多少,進步多少,都不會快樂。
古人的“布衣桑飯,可樂終身”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典范;“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中蘊涵著諸葛亮知足常樂的清高雅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盡顯陶淵明知足常樂的悠然;沈復所言“老天待我至為厚矣”表達著知足常樂的真情實感。更多的時候,知足常樂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
知足常樂,是一種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時代,我們會為擁有自己夢想得到的東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顏開,那些簡單的快樂至今仍給我們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記憶。今日重溫,也許仍會忍俊不禁,無論行至何方,所處何位,知足常樂永遠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