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人們會面臨諸多的選擇,大至人生的諸多選擇,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隨心所欲都能帶給我們一份從容與灑脫,讓我們感受到自由自在的暢快。
在《世說新語》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三個兒子王徽之,生性豪放不拘。有一年冬天,接連下了好幾天鵝毛大雪,某夜雪停時,王徽之推開窗戶,只見明月當空,皎潔的月光照耀在四周皚皚白雪上,就像四處盛開著晶瑩耀眼的花朵一樣。
王徽之見此美景,當即興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出酒菜,獨自坐在庭院里細酌起來。忽然,他覺得斯情斯景,如果能有悠悠琴聲相伴就更完美了,于是他想起了善于彈琴作畫的好友戴逵。當時,戴逵身在剡溪,距離王徽之所在處頗有一段距離,可王徽之全然不管這些,忙叫仆人備船,連夜前往。
然而,就在船兒行駛了整整一夜,眼看就要抵達剡溪戴逵的家時,王徽之又突然對仆人說要撐船回去。此話一出,仆人感到莫名其妙,問他為什么不上岸去見戴逵。而王徽之只是淡淡一笑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好一句“乘興而行,興盡而返”!
想見朋友時,無論路程多遠,要付出怎樣的辛苦都不介意,而既然已經興致缺缺,那么即使朋友的家就在不遠處又怎樣呢?這時已是見不見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早已享受到了這份思念的過程。王徽之這樣的自由和灑脫確實令人心向往之。
生活里,我們總是有太多的猶疑與顧慮,哪怕是對于心里一個很小的心愿也不敢盡情地去兌現。也許我們早就想去某個地方旅行,卻老是擔心著若是用了這筆旅費,存折上的數字會減少,就會影響到生活其他方面的開銷,或是擔心用去了這段時間,工作的進度會減慢,事業的進展會延遲等等;也許我們也像王徽之一樣,一直惦念著某個朋友,想去看看他、和他敘敘舊,可最后要么是自己忙要么是擔心對方忙要么是害怕昔日情誼已變淡,我們以諸多借口拖延著,最后竟和這個朋友幾乎終生不相往來;也許我們很想穿某件衣服,卻害怕那不符合自己應有的形象怕引來他人怪異的目光,于是不敢穿;也許我們很想跟某個人說句我愛你,但這個念頭一生,就開始揣想會不會被拒絕,會不會太難為情,最后讓這句話梗在心里而錯過了一段情緣……
隨遇而安并非是說要我們懶惰懈怠不求進取,也不是說要逆來順受一任沉浮,而是教我們要擁有一種安詳恬淡的心態,在面對人生的種種變幻、生活里不可改變的磨難時做到處變不驚順其自然。正所謂“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也正如《菜根譚》上所寫的,“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所以,對于生活里一切不可改變、不由我們控制的事情,坦然地去接受、去順應吧,生活給我們什么就去品味什么,我自是我,以一變應萬變。因為反正煩惱也沒有用,擔憂也沒有用,倒不如歡歡喜喜地去對待。隨心所欲,而又隨遇而安,當我們掌握了這兩種人生智慧的平衡,自然能在風云變幻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