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紛亂繁雜的世界里,整天就是房子、車子、面子、票子;使我們難以認識真實的自我,傾聽內心的聲音;所以迷失于大千世界。
即使在世人眼里成功了,有了社會身份,有了地位,有了富足的經濟。那又如何?同樣也面臨著和客戶爭吵,和下屬斗心眼,還要做那些瑣碎的麻煩的日常事情。對,就是這些瑣碎之事,就是這些吃喝拉撒之事,才讓我們體會到做一個人的快樂。關鍵是你如何做,你是否做到了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這自然也是佛家的一種覺悟。
慧海禪師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得失中穿梭,沉迷于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虛妄’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這也就是,“無即是有,有即是無”。只要不執(zhí)念虛空,放下偏執(zhí),即可得到真如本性,即心即佛。當你回到自己真實的生活中時,你就會找回你那丟失的自然屬性,你就會獲得最自然、最本真的屬性——人的本來屬性。
在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講的是關于向趙州禪師問禪的事。趙州禪師不僅是禪法精要,而且活到了一百二十歲,所以號稱古佛。天下僧眾都以能參拜趙州禪師為榮,當時包括達官貴人,燕王、趙王都把他奉若神明,所以地位非常崇高,可以說是當時佛界的領袖。
不為過去而痛苦,全然體驗和接受每一個豐富的當下。放下所有的包袱的前提是對生命有信心,只要我們還活著就證明生命還有足夠的能量去面對所發(fā)生的一切。只要你心中還有愿望,說明你對自己的生命價值還有更大的期待。而每一個當下恰恰是全新的人生機遇,也是唯一我們可以把握的,不如牢牢把握每一個當下。
當下的體驗就是無條件的喜悅。快樂是有條件的,是內心的某一個欲望或者愿望得到了滿足。人們?yōu)榱说玫接袟l件的快樂,不得不要付出很多的代價和努力去交換。所以,當我們的目標一旦達成,那種快樂就轉瞬即逝了,因為,那其實不是真正的快樂,那只是一種心中的執(zhí)著放下后的輕松感。一旦放下了這個執(zhí)念又會產生一個新的執(zhí)念,如此循環(huán)往復,人如何才能快樂得起來呢。真正的快樂是喜悅,發(fā)自內心的喜悅,它不需要任何條件,也不需要什么目標的實現,活著就是體驗著每一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