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憫之心,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元素,是人心向善的標志。一旦喪失此心,人便很容易陷入惡的深淵難以自拔。人之悲憫不僅要施于同類,也應施于所有生命。如果我們能夠對動物或植物播灑仁愛與悲憫的甘霖,我們的人性就會閃現出光輝,散發出文明的能量。
我們贊嘆世間一切善法,因為會因此善業大眾感生善果,對現時社會穩定、生活安康,來世得生人天,有緣聞法,都有極大的益處。佛法重視一心向善,對任何事物都懷有一顆慈悲之心,人生也會因此而得益。
“人生世間,禍福吉兇,相為倚伏。其所得損益,唯在人之善用心與否耳。”在佛法的世界里,善乃是一切生命的本質。一花一世界,世間萬物皆有生命。因此,要學會珍惜生命,并用心愛護身邊萬物,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奇跡。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緣際會中生生不息地存在著,存在即為合理。即使我們人類成為了自然界的最高生命體,我們依然不能去主宰大自然,因為我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要依賴大自然而生存。
對于現代社會而言,沒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寶貴,沒有什么比放棄責任更可恥,但過分的喧囂卻能使人忽略這一根本原則,可隨著悲憫之心逐漸冷漠下去,社會失敗還有多遠?這就是為什么,再完美的世俗生活,也要有一個高于它的約束力量,也要保留一個批判的視角,這才能保證人性不會在安逸中墮落,才能保證我們在原則的問題上保持清醒,絕不后退半步。
我們是人,因為我們尊重那些不可動搖的法則。以人為本,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應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
萬事萬物在自然界中原本都是應該享有自由的。憫物的本質一方面是珍惜,而另一方面則是對自由的一種尊重。
我們從來都是與我們周圍的事物自然融于一體的,對它們進行關懷,實際上也是在關懷我們自己。因此,常存一顆憫物的心,不僅僅是一種博大的情懷,更是對人生與自然的一種理解和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