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從小到大常常有很多欲望,為了實現這些欲望,他們常常會想盡各種辦法,動用種種可以利用的手段。可是,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當一種愿望實現以后,他們還會絞盡腦汁去追求另外的目標。其實,當這些整天為了自己的欲望奔忙的人,停下來反觀自心的時候,他才發現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佛教中有一則掃地和尚的故事,說的是在一座縣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早上天蒙蒙亮的時候,就開始掃地,從寺內掃到寺外,從大街掃到城外,一直掃到離城二三里遠。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輕人,從小就看見這個老和尚在掃地。老和尚雖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樹,不見它再抽枝發芽,可也不見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團上,安然圓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誰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歲月。過了若干年,一位長者走過城外的一座小橋,見橋上鐫著字,字跡大都磨損,長者仔細辨認,才知道石上鐫著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傳記。根據老和尚遺留的戒牒推算,他活了137歲。
當時有一位將軍在這小城里扎營時,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懇求老和尚收他為佛門弟子。這位將軍丟下了他的部下,拿著掃把,跟在老和尚身后掃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凈地。不管這則故事是否屬實,從故事中卻能使人悟出,平淡對人心清凈的重要。
現代人也許會譏笑這位老和尚除了掃地、掃地,還是掃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沒出息。其實這位老和尚就是在這平淡中,給小城掃出了一片凈土,為自己掃出了心中的清凈,掃出了137歲的高壽,誰能說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煉?
一個人能有一顆淡泊的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是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這需要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于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要有一種超然物外的灑脫態度,這樣才能使自己“君子坦蕩蕩”,而不會陷于“小人常戚戚”之境地。
在追名逐利惟恐不及的現代社會里,不要小瞧這不起眼的平淡心態,它能于利不趨,于色不近,于失不餒,于得不驕。它還會幫助你抗拒物欲的誘惑,幫你事業有成。有了它,你才會徹悟人生的真諦,進入寧靜高遠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