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念誦佛號還是持誦咒語,我們行持善法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調伏自己的內心。如果修法僅僅是口里念誦,而實際當中并沒有起到調伏內心的作用,這樣的修法恐怕很難稱之為修法。
無垢光尊者曾經說過:“自心與法若未融契,僅具道貌之形相,則無實義可談。”也就是說,無論我們行持什么樣的善事,即使表面上的修法有多么精彩和殊勝,實際上卻沒有對治內心,則都不叫正法。因為正法和非法的區別,就在于是否調伏自己的內心之上。
《功德藏》中亦曰:“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順善惡相大小。”我們說以觀待自己的煩惱是否有所減少,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有增長而立為功德,并不在于平常念誦的數量多少之上。即便一天之內你能念誦多少遍阿彌陀佛心咒,諷誦多少卷經文,乃至一天就可以朝拜多少座神山或一天磕了多少個頭,內心的煩惱若仍舊與往昔相同而沒有一點點調伏,我們都只能認為你的修法沒有功德。
因為修法調伏的是心而不是口,將來往生的也不是口而是心。口只是一種方便,需要靠它來對治自己的內心。若是沒有起到對治作用的話,無論口中如何念誦,都無法稱之為調伏。試想若僅僅依賴一個聲音就能成辦解脫的話,我們平常使用的復讀機或念佛機等等,不早就已經成就了嗎?因為只要充上電,它就可以不斷地念誦佛號。所以成就佛果的不是口,也不是聲音,而是心。因此無論做什么善事,我們都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平常我也告誡很多修行者,從我們初次開始進入佛門乃至今天,無論是身做禮拜還是朝拜神山,是口中持誦經文或者念佛持咒,乃至修行禪定等等,無論從事多少善事,都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若自己的內心沒有調整好,無論做多少件這樣的事情,都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實際當中有多少利益真的很難所言。
所謂修行就是修心,從世間的角度而言,不妨反觀一下自己,由于修心的緣故,內心是否有所改善?情緒改善了多少?性格是否還像往昔一般,無論面對家人還是道友,都還是那么粗暴?要是內心調伏得很好的話,那就充分說明了你的修行功德正在逐漸增上。
例如很多家庭中的夫妻由于自我感很強的緣故,兩者之間常常會由于一件小小的事情而會產生極大的煩惱。原因就在于雙方都覺得對方必須要以“我”所想的作為標準,并且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標準執行。如果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標準,就會認為是對方做得不對,因此就有生氣的理由。實際當中,對方不也是這樣想的嗎?
例如在雙方面前有個水果,一個人覺得放在左邊合適,另一個人覺得放在右邊更美觀,實際上它連雞毛蒜皮的事都算不上,但就這樣一件小事往往令雙方產生極大的煩惱。這就是不懂得調伏內心的緣故所致。
因此我們的修行是否增上,不需要去問別人,反觀一下自己的性格脾氣是否有改善就能知道。從出世間而言,自己的煩惱是否有所減少,從中就能得知自己的修行是否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