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并不遙遠”,為什么要這么說呢?因為禪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就像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一樣。大家仔細體會一下,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身邊的生活環境不斷地變化,不斷地更新和改變,而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當下的自己,那個始終跟隨我們的,能夠察覺事物的心是不變的,它就是我們本有的覺性,這個覺性就是我們本有的真心,就是禪。所以說禪離我們很近,人人都有。
生活禪是院長老和尚為適應現代社會而提倡的一種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體悟那個不變的自己。生活禪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佛法,深入了佛法,并從佛法中受益,與山林佛教形成了完美的結合。幫助很多人解決了現實的煩惱。
生活禪三個字分開講:“生”,在中國象征著一切事物的開始,象征著希望和生機;“活”是一種生命存在的狀態;“禪”這個字意義非常深廣,它涵蓋了世間、出世間,真諦、俗諦一切的法。為什么呢?
因為禪是心,上至諸佛下至地獄,眾生都有心,十法界都沒有離開這一念心,唯一不同的就是有覺有迷:覺悟了瀟灑自在,任由世界;迷失了眾苦相逼,六道之中頭出頭沒,輪回不止,永無出期。大家看同樣的東西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不得不謹慎。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如果我們這一世沒有好好把握并珍惜佛法,那么,我們這一期生命業報結束的時候,我們能去的地方只有六個,而且是被選擇。我想不用說,大家就已經知道是哪六個了:天人的福報,由于是有漏的,終究有享完的時候;如果生在人間,就要忍受各種的苦,這種苦有逼迫性,由不得自己。
比如生老病死,你不想有生老病死,不可能。只要你到了這個娑婆世界,這些都是你要解決的事情,這些煩惱和問題不解決,注定了永遠受苦。很現實,就如同剛才所說的那樣,眾苦相逼,六道之中頭出頭沒,輪回不止,永無出期。
所以,珍惜我們現在的環境,好好地精進努力,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其他四道就不用說了,大家都不想去。大家看,覺悟了就自在,迷失了就要承受各種痛苦,所以學佛的這條路上必須謹慎。
“生活禪”三個字連在一起,非常具有詩意,那就是生活在一個從沒有離開過的地方,我們的業報在不斷地變,但是都沒有離開自己的心,就是禪,非常奧妙。剛才說的有覺有迷,有苦有樂,要想自在地奉獻人生,就必須先覺悟人生,覺悟了才能做更多的利益眾生的事業。
那么怎樣覺悟呢?學會在生活中細心地觀照自己的內心,腳踏實地地去行,并親證到自己的本性,這就是禪宗的終極目標。說到禪宗,這個自釋迦佛拈花、迦葉尊者微笑,到西天二十八祖,再到六祖乃至今天,這一宗派在印度,中國乃至世界,獨放異彩,耀古照今。
大家看禪宗的祖師們,代代相傳,從沒間斷。就猶如山間的流水,演奏著無聲的妙曲,蜿蜒流淌,連綿不絕,給各個時代注入了活力,滋潤著每一位有緣的眾生。祖師們用他們不同的方式接引眾生,完成了相同的目標,那就是利樂有情。自達磨祖師西來把禪宗心法帶到中土,從此禪宗就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遍及四海,并形成了地域性文化。
現在禪宗這支獨秀宗派像一位老人一樣,飽經滄桑,步履蹣跚而又穩健自如地向我們這代人走來。為什么說他滄桑,說他蹣跚?因為他經歷了千年的艱辛,有太多太多的不可說不可說。說他穩健自如,因為他不生不滅,從沒有衰老過,從沒有改變過,還是那樣的如如不動,猶如虛空一樣堅固。不變的是虛空的本性。同樣,我們每個人的真如自性,就像虛空一樣,堅不可摧。惟此佛性圣凡同稟,蠢動含靈皆共有之。
那么,怎樣才能參透這個在圣不多、在凡不減的真如本性呢?《圓覺經》云:“當觀此身,四大假合,堅固歸地,潤濕歸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分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人的這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骨頭牙齒等堅硬的部分屬于地,血液、汗液等液體屬水,人的體溫屬火,呼吸屬氣,當這個因緣和合的身體四大各自分離的時候,我們自己去哪里了呢?
要想參透這個神秘本有的自己,就必須沿著前人的足跡繼續走下去,在日常生活中細細地體悟,觀照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處,培養自己的觀照能力。日久天長,持之以恒,心念專一了,功夫純熟了,因緣時節到了,在剎那頃自然就會體悟到那個當下的親切的自己。
從出生乃至無始劫以來,從沒有離開過自己一步,原來它就是我們本有的真心,十方眾生共同的法身。它離我們不遠,就在舉手投足間,如同古人所說,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就是禪,雖然說禪并不遙遠,但任何一個法門都需要腳踏實地去行,去做,否則我們只是一個迷失的旁觀者,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我的演講即將結束,最后,我用宗門獨有的方式,來結束我的演講,一首偈子:當下無心便是家,歷代祖師就傳他。達磨西去他還在,心地生成般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