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寺院里,每日上殿、讀書、勞動。慢慢的,對性別的關注會少一些。看待一個人的時候,有時會忘記他是男性、女性或是他的外貌,仿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簡化到了一種更質樸的層次。想到社團里許多同學都在思考愛情的問題,又回想起自己以前的經歷,這幾天有一些想法,就記錄下來。
愛情中,我們會覺得對方很美好很單純,卻不知如何讓這種美好延續。不幸的是,我們看到美好的東西就會想到去占有。我們的內心缺少一份敬意。敬畏什么呢?敬畏變化,敬畏成長,敬畏每個人不變的本真。
楚王看到神鳥,將她帶回宮殿,給她最好的飲食音樂的享受,他很愛神鳥,卻不敬畏神鳥的天性。一個牧羊的孩子,在無意見看到神鳥飛過天空,那艷麗的色彩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他跪下來祈求上蒼,他不知自己要祈求什么,他只是敬畏這高遠而超拔的生命。
這個孩子入山修行,許多年以后,他已能乘著飛龍在云端翱翔了,卻常把自己變作乞丐的樣子,在市鎮里游走,唱一些奇怪的歌,偶爾驚醒沉睡中的人們。夜里,他出現在最繁華卻又最平凡的街道上,萬家燈火如云如霧,從他的心間流過,了然無痕。
他偶然來到楚王為神鳥修建的墓前,墳墓很輝煌,神鳥生前的樣子熠熠如生地凝固在一尊塑像上。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唱道:“她已走了,我卻還在。我也將走了,有什么永不離開?”
她已走了,在我心中留下的,便是我的成長。當我也走了,那永不離開的,便是永恒的大愛。生命曾經冰冷孤寂,因為愛而綻放光輝。如果這花朵已經綻放,它可以不再擔心什么,不再尋覓什么,由一個人的愛,看到千百年來在人類心中涌動的愛的暖流,可以坦然面對一切。
愛是讓生命成長的。不是放棄真實的自己去順從別人的喜好——那是外在的形式,失去了生命之真,何以能深入心靈呢?“君子和而不同”,需遺忘形骸,尋求那相與中的靈動,成長中的默契。
那不同正是互相學習的地方呢:對方的優點正是讓我補足自己缺失,對方的缺點正是磨練自己的忍耐與愛心。成長需要時間,寬容自己和對方吧。若有兩顆活潑的心,兩顆像春天的芽一樣愿意成長的心,一切境遇都是最好的肥料和土壤。若不愿意成長,只是耽著于彼此的情態和容顏,愛情便沒有了方向,心也不那么靈活了。
我們把對方看作自己生命的支撐,卻不知生命只有靠自己站立。 “年之少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因為我們太孤獨,因為我們內心不夠充盈,我們會想象一個人的形象來填滿自己的內心,誰知失去時我們會更加孤獨和空虛呢?
且又增加了失落與焦躁,仿佛已回不到原來孤單卻安寧的自己。我們自己不愿意為自己負責,誰又能承載我們生命的重量呢?愛情一開始總是柔嫩而脆弱的,在它變得堅如磐石之前,不要讓它承載太多的重量。
孤獨的原因是我們與世界之間,與其他生命之間失去了聯結,感受不到你與我之間的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在愛情中,我們找到了與另一個生命的聯結,也進而找到了與世間萬物的聯結。
這種聯結是需要努力去建立的。可能一個人站在我的身邊,我卻并不真的了解她。我以為我了解。相愛的人之間可以坦誠地展現自己,卻不一定愿意清空自己去體諒別人內心深處的想法。說了半天還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愿望,自己覺得兩個人應該怎么相處。
歸根結底,所愛的,只是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并且想把對方變成這個形象。我們有沒有放下自己的欲望,在寧靜中看到那個真實得她?
她內心深處的關懷,她當下的狀態,她曾得到的愛與感動、失望與創傷,她希望過什么樣的生活,她是否適合自己,如何一起成長?互相理解得越多,互相學習得越多,感動和成長就越多。我們不是在想象和文字中構建愛情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意義是在互相理解、代人著想、真心付出中構建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