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到禪,任何時刻都能夠圓融、自在,挑柴運米、迎賓送客,無不是道;外境雖然千變萬化,心境卻始終一如、了了常知,此即是禪的妙用。
歷史上有名的詩人陶淵明,他有一首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就是禪的意境。
這里所說的「山氣」是什么?「飛鳥」是什么?「飛鳥」是指這念心的自在,「山氣」指的就是心境,「此中有真意」,真意就是佛法上所說的真心、自在,「欲辨已忘言」,說出來就不是了,但也不妨說一說。
禪的意境有深有淺,淺有淺的悟境,深有深的悟境,就好象學問成就的次第一般;從幼稚園、小學、一直到大學,悟境也是深、淺迥然不同,古人有所謂:大悟幾百次,小悟幾千次,就是指心境開拓的層次,和對宇宙人生看法的突破。
如何融洽心與境,這就是禪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