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人心生忿恨,是我們所能體驗最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如果我們生氣的對象是物體,這種情緒是微弱的、不重要的,而且不會深深地烙印在心底。就在我們對于某人的忿怒爆發之前,似乎完全沒有改變的可能時,唯有以慈愛代替忿怒才能夠改變。人們時常理直氣壯地說:“我都在氣頭上了,怎么還能夠給那個人慈愛?”
這時候就必須有一些心理上的技巧。也就是說,了解忿怒是毫無用處的。忿怒不但會令自己不悅,更會造成他人的不悅。不僅如此,忿怒也造成心靈上的缺口,讓忿怒越來越容易出現。這也就是我們為何時常發現,有些長者的脾氣相當怪異的原因,在他們身旁發生的每件事物都變得不和諧,因為他們心靈中負面的缺口,已經深到無法填平的程度,所以他們再也無法得到快樂。
了解了這些危險之后,當面對著令我們感到氣憤的人之時,要記得試著往那個人曾說過或曾做過美好的方面去想。這樣子做是很有效的,因為只要我們對于此人的認識夠深,應該能夠想起歷于他美好的一面。每個人都偶爾做過好事,在他們心中也都會有善心,要將這些訊息牢記在我們心中。
如果我們已經忿怒到無法想起他們任何良善的一面,那么就記得忿怒者的行為總是極為低劣的。一個快樂的人,他的行為或言語總是令人感到愉快,而不會使他人生氣。所以,你所氣憤的人們,明顯地會感受到不悅,他們也正在受苦。無論他們是受著肉體上的病苦,或是未曾聽聞佛法而受苦;對于受苦的眾生,都應該生起悲心。或許他們不知道為何要受苦,不過沒有關系,要對他們生起悲心。
如果我們不但忿怒到無法想起他們任何良善的一面,而且也無法體諒他們的苦楚,我們還能夠試著以一位母親的心態對待他們。他們的母親當然會疼愛他們。如果我們對于佛陀的教誨能夠有任何的理解,如同(慈悲經)所宣揚的內容,就能夠知道凡為人母,必定對自己的孩子疼愛有加,我們也試著將母愛充滿我們的心靈。
所有心靈上的改變都是會有成果的,或許每次都要花點時間才會成功,但是只要不斷地練習,養成一種習慣,當成為后天養成的天性,就能夠改變我們原本的天性了。忿怒,雖然還是出現,但不再具有重要性和威脅性,因為我們已經學會去改變了。
若能抑忿發,
如止急行車,
是名善御者,
余為執韁人。
——《法句經》忿怒品第二二
忿怒并不必要總是強烈的情緒,忿怒也可以是對于他人的不滿。我們常會排斥某些特定的人群,只是因為不認同他們的思想、信仰或是語言。這種排斥在世界上是很普遍的,常常有因為不同膚色或宗教,而產生排斥的現象。對于人群的排斥,與憎恨是相同的。
人們可能因為物質享受的匱乏而不滿,或許我們會因而責怪他人,乃至于斷言,就是因為他人的不擇手段,我們才會面臨如此匱乏的情景。這也是忿怒,不過通常都會被壓制住。有人甚至不肯承認,除非將忿怒改變為內心的接納與自在,否則將對我們造成深遠的影響。壓抑只會造成內心的混亂,使得我們無法看清楚任何事物。因為人們都以蒙上一層壓抑與怨恨的色彩看待所有事物。
佛陀為此所開的藥方,就是慈愛的禪坐與行為。禪坐雖然是非常地好,但是時常受到內心所生起的言語所牽絆,而你們大部分人都已經有太多次這種經驗了。有些人會將這些言語牢記在心,多數人卻不會。這些言語是非常危險的,會造成外在的危險。
我們時常會有一些錯誤的思想,就是因為曾說過某些話,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所謂的內心話,因為我們吟唱過,也聆聽過它們的吟唱,我們確實如此。這所有內心的言語,是來自于我們心靈中,已成為我們生活習慣中最深刻的偏愛。偏愛雖然也是愛,但是人們無法借以改變自己而達修道上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