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家企業所秉持的價值原則,以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行為選擇,實際上都包含著一種因果的假設,“因為相信什么,堅持什么,所以人生才有意義,人才會幸福,所以企業的追求才能實現”。區別只是這種假設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是自我認知的還是不自知的,僅此而已。
我們相信天道,其實也是相信一種意味著普遍規律和自然法則的因果,老百姓的解釋可能是“人在做,天在看”,企業的解釋可能是“相信正道正業正念,才符合商業倫理,才可能基業長青”。
事實上,我們每天都活在自己所構建的因果邏輯當中,我們一切的思維和行為選擇都源于各自對世界、對生命、對一切事物的因果假設。而我們所建立的因果決定于自身性格、知識、經驗等所構成的認知,這個底層的認知其實就是價值觀。概括來講,我們的思維和行為體現了我們所相信的因果,而這個因果是價值觀的呈現。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價值觀的自然呈現中,基于認知不斷構建因果,無形中遵循自己相信的因果,同時又受到本源規律所決定的因果的影響。在我們能夠覺察和掌控范圍內的因果,我們將其視為自己的經驗、道理、邏輯、專業、規律。超越我們能夠解釋和覺察的部分,我們將之歸結為偶然、先天或是命運。
從這意義上講,人與人真正的區別,是對世界、生命本源規律體認層次不同基礎上的、認知的不同、因果的不同。普通人往往基于事物的表象輕易歸因,迅速做出反應,結果很可能是問題反復出現,甚至會越來越大,深陷其中,并且越來越不明所以。有智慧的人卻能夠在表象的背后找到更為根本的原因,一語中的、一劍封喉、手起刀落、化解于無形、潤物細無聲。這才是真正的差異。
就咨詢工作而言,我們之所以能夠為企業提供服務,企業之所以覺得我們的服務有價值,在知識落差、經驗落差、思維邏輯落差的背后,本質上是認知的落差。因為看到了影響結果的更多、更為復雜的原因,所以對問題的判斷更為準確。
也因為看到了更為復雜的影響因素,對問題解決方法的選擇與分寸的拿捏也更為妥當,效果會更好。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所積累的一切經驗,本質上都是在不斷尋找和建立因果,并不斷放大這種因果,實現認知的突破。只要我們還不究竟,就很難避免無時無刻中隨意的、有限的、帶著“我”的痕跡的因果,用認知中的因果擾亂事物本身的因果。
在豆豆的小說《天幕紅塵》中,有一段關于因果的精彩表述,主人公葉子農講,“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沒人走了,它管借鑒、模仿、參照的用。
但是我們說它有漏,不究竟,因為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復制他的條件,完全復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
因果律始終存在,然而人們在因和果之間建立關聯時卻存在認知范圍和次第的差異。佛法講,“因上的問題,不能在果上去解決。”條件變了,結果就會變化,而條件始終在變化,變是唯一的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