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事也好,平時讀書也好,常常說要用心——用心做事、用心讀書、用心聽、用心看,所以一切都要用心。那么你用心看、用心聽、用心做,其中都要有心。你如果不用心,僅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做,那它是顯示不出意義的。
我們只有用心去聽,才能夠聽出它的意義,聽出它的意思;我們只有用心去看,才能夠看出它的內(nèi)涵;我們只有用心去做,那這件事情本身才能夠有價值。念經(jīng)也好,打坐也好,參禪也好,都是如此,都離不開心。
我們?nèi)绻麅H僅用耳朵聽,用眼睛看,就聽不清楚,也看不清楚。因為我們聽到的東西,或者看到的東西,僅僅是聲音,或者僅僅是顏色、僅僅是形狀。它有多大的意義,有多大的價值,有多大的作用,這是要由人的心來分辨的。
我們煮飯,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哪些原料能搭配,哪些原料不能搭配,都要用心。如果不用心,煮飯的時候,5斤大米,倒兩斤鹽進去,你看看能吃嗎?肯定不能吃。
煮豆角,如果豆角沒煮熟,吃了也有麻煩。有些菜不能炒得很熟,炒得很熟反而不好吃;有些菜你必須要把它炒熟,是不是?
光用眼睛是不行的,光用手也是不夠的,還要有知識,還要有經(jīng)驗,還要用心。因為無常變化只有心才能夠感覺出來,眼睛是感覺不出來的,耳朵也是感覺不出來的。眼睛、耳朵怎么能感覺到無常呢?它們只能感受到外相。
一旦感受到它的無常、它的變化、它的組合,都是跟心有關(guān)系的,所以觀世音菩薩說“反聞聞自性”。禪宗參話頭,說話的源頭在什么地方?它的出處在什么地方?就在我們?nèi)说男模菑娜诵陌l(fā)出來的。做事也是從我們的心發(fā)出來的,說話、聽話都跟我們的心有關(guān)系。
道次第,不僅僅是要我們了解道次第的知識,更關(guān)鍵的是要我們付諸實踐。付諸實踐,我們內(nèi)心才能夠產(chǎn)生深刻的感受。如果沒有付諸實踐,我們對道次第僅僅是知識的了解,就猶如看了一本小說或者看了一本地圖冊。
社會上有些人覺得看小說也很有意思,他覺得那也是真的,把小說當作真的,所以他看得津津有味。那種感受跟你看佛經(jīng)——如果不注意的話——是很難區(qū)分的,甚至可能你看佛經(jīng),還很難像他看小說一樣有那么強烈的感受。
這都跟人的心和智慧有關(guān)系。我們修行,包括遵循這些儀規(guī),做這些宗教的活動,目的都是為了訓(xùn)練我們的心。
有些人喜歡旅游,有些人喜歡看電影、玩游戲等,生活會有很多不同的層面。比如一個人住在這個地方,他想到另一個地方去,到第三個地方去,到第四個地方去……實際上,他是對現(xiàn)有的空間不適應(yīng)、不滿意。為什么對現(xiàn)有的空間不適應(yīng)、不滿意呢?
因為在現(xiàn)有的這個空間的層面,他很難去觀心,很難去修行,所以他住的時間長了,就要換一個地方。有些人一天不出門就難受,在房間里待一天,在辦公室里坐一天,他受不了。所以我們山上辦公室很多,人很少。
沒有在辦公室里,也不在房間里,到處亂跑,自己瞎忙一通,這就是煩惱。我們的法師說誰誰誰想要辦公室,我說要那么多辦公室干什么,辦公室里都沒人辦公。社會上的人也一樣,該辦公的時候不辦公,而去做別的事情。
該辦公的時候你應(yīng)該好好辦公,去干別的事情,就說明你對現(xiàn)在做的事情不滿意。讓你去做別的事情的時候,你又去干另外一件事情,所以這人就非常奇怪。這就說明人對現(xiàn)實的人生不滿意。對現(xiàn)實的人生、實際的人生不滿意,他才隨著自己的煩惱走,隨著我執(zhí)、法執(zhí)走,不斷承認和加深自己的我執(zhí)、法執(z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