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深入地觀察一朵花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完全是由如陽光、雨水、土壤、肥料、空氣以及時間等非花的因素構成。如果我們繼續深入觀察,我們還會發現,這朵花正在逐漸演變成肥料。假如我們不曾觀察到這一點,那么,當這朵花開始衰敗時,我們會很傷心。
與此同時,當我們深入地觀察肥料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也正在演變成花朵。于是我們領悟到 ,花朵與肥料是互即互入的,它們相互依賴。故而一位好的園丁不會蔑視肥料,因為他懂得如何將肥料變成金盞、玫瑰,以及其它許多各種各樣的花兒。
當我們深入地觀察自己時,我們會既看到“花朵”,也看到“垃圾”。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憤怒、憎恨、沮喪、種族岐視以及其它許多各種各樣的“垃圾”。
但不必害怕。象一位園丁懂得如何將肥料變成花朵一樣,我們也可以學習將憤怒、沮喪、種族岐視等等轉化為理解與愛的藝術。這,就是禪的工作。
根據佛教心理學,我們的心被分成兩部分,就象一所兩層結構的房子。地上是起居室,我們把它叫做“意識”;下面是地下室,我們把它叫做“藏識”。藏識中,我們所曾做過、經歷過或察覺到的所有事情,都以“種子”或“膠片”的形式儲存起來了。
我們的地下室是一個 檔案館,人們能夠想象得到的每一種“電影”,都被裝到錄像帶里,儲存起來。當它們從地下室被翻上來的時候,我們就坐在樓上起居室里的一把椅子上,觀看著這些“電影”。
某些特別題材的“電影”,諸如憤怒、恐懼或絕望,似乎有自動從地下室上來的能力。它們推開起居室的門,不管我們是否選擇了它們,就自動地跳進我們的錄像機里。當上述一切發生的時候,我們感到深受打擊。除了老老實實地看著它們以外,我們別無選擇。
幸虧每部 “電影”都有一定的長度,當它結束了的時候,就返回地下室去了。但是每次我們都不得不把它重看一遍,而且由于它在檔案架上占了一個較有優勢的位子,所以我們知道,很快它就會又上來。
有時是某種外界刺激引發了我們的“電視屏幕”放“電影”,比如某人說了傷害我們感情的話等等。我們花費了那么多時間去看這些“電影”,而它們中的很多東西卻正在毀滅我們。因此,學會扼制它們,對我們進入清明的存在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傳統的教科書將“心”描述成一片原野,一片可以播撒一切種子的土地--痛苦、幸福、歡樂、悲傷、恐懼、憤怒,還有希望。
“藏識”依然被描述成一間“儲藏室”,內中貯滿了我們所有的種子。一顆種子在我們的意識中每出現一次,它返回“儲藏室”的時候,力量就增強一次。我們的生活質量就取決于我們藏識中的種子的質量。
我們也許已經習慣了憤怒、悲傷和恐懼的種子在我們的意識中頻頻現行,而歡樂、幸福和寧靜的種子卻難得抽枝發芽。練習覺照的意思就是當每顆種子從“儲藏室”上來的時候,都要能覺知它,并嘗試盡可能地給那些好的種子澆水,這樣,它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有力量。
當我們對寧靜優美的事物保持覺照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給我們內心寧靜和美的種子澆水,而我們的心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我們給一顆種子澆水的時間的長短,決定了那顆種子的勢力之強弱。
例如,假設我們站在一棵樹前面,全神貫注地呼吸五分鐘,我們心中幸福的種子就會得到五分鐘的澆灌,它們就會變得更強壯。與此同時,在這五分鐘里,其它的種子,如恐懼和煩惱,就得不到澆灌。我們必須每天這樣練習。
任何在我們的意識中現行的種子返回藏識時,力量都會變得更強大。如果我們細心地澆灌那些好的種子,我們可以相信,我們的藏識就會相應地做好自我調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