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雖然叫做“一生”,卻要走很多的路。通過不同的路,拼搏爭取,到達終點。準備,是人生的第一條路。成就。是人生第二條路。人不管受沒受過好的教育,進入青年階段就要奔赴社會打拼,打拼就有輸贏,成就這件事原本也沒一個標準。拿登山的與拔牙的比,用電焊的跟賣魚的比,都比不了。財富與官位的攀升,通常被認為是一個人精英化的過程,也是耗費心智的路途。然而,這一條路并非從幼年走來。也不可能一直走到終點。它只是一個人走過的、或長或短的、生命中途的路罷了。
這兩務路,簡稱人生的準備與實戰。另外的一些路,由于短促或對人生沒有太多影響而不足以稱為路,譬如下棋、種花、養狗。除此之外,人留下的哪些軌跡還可以稱之為路?其實,學業與職業乃至地位都算不上屬于自己的“路”。它們是無數人走過,又有無數人因襲的公共通道。
路,作為一個蒼茫高貴的詞,包含著開拓荒涼與心血浸潤,包含著獨一無二的努力,只有自己走過的路途才叫路。這樣的路,不一定有什么鮮花和逢迎。走在這條路上的人。無法回避與退縮。由于沒有向導和地圖,走路的人也許會被譏笑、被誤解。然而他們一直在走。
那么,什么是路?哪些人走在自己的路上呢?路是受心靈指引想要到達的地方。每個人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苦,別人幫不上忙。學校沒有心靈課,然而人人都有心靈。兒童原本有最美的心靈,長大卻被“心眼”遮蔽。人的心靈澄澈、久遠,寄寓著最美的追求。心靈之路自童貞始,到白首終,走一輩子。這條路沒有門檻,人人都能走。走這條路有人教嗎?沒有。走心靈之路,只有不想走的,沒有不會走的。
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才顯示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與他人,特別是與弱者的交往可以證實“犧牲、善良、誠實”這些詞匯的珍貴。他人或弱者有可能是素不相識的旅伴,有可能是衰老的爹娘。在社會上,人的角色像木馬一樣轉來轉去,總有充當弱者的一刻,只希望強者善良一些。同時。人人都有機會當強者,比如兄長、師傅、管理員,但不一定人人都能珍惜這個施善的機會。
心靈之路伴隨著善念,善念需要像捧水澆苗那樣侍弄。沒有人能請別人幫自己行善,就像沒人代替你喜悅,沒人代替你痛苦。心靈之路走起來會孤獨,往遠處看,天幕印滿高貴者的身影,有先賢壯士,也有匹婦匹夫。他們終究會在靈魂的黃金高地會合,人無憾,路無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