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聞:書為文字般若,能啟迪觀照般若,進(jìn)而悟道,即可證得實相般若。倘若執(zhí)著文字相,反而增加迷惑。今將平時讀文字相時的思索獻(xiàn)給同仁,以求指正。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生苦短,蘇子無奈,輕嘆之聲聞矣。
千里本在咫尺之間,東坡居士緣何如此傷感?莫非因“把酒問青天”而終未能解惑?
天地?zé)o私,無地?zé)o愁。酒卻能亂性,酒入悲腸,酒入愁腸,競使偌大個蘇學(xué)士凄然良久。由此觀之,非戒酒不可!
“八風(fēng)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東坡居士因一念無明而起嗔心,便正中了佛印禪師的妙計!怎不令后學(xué)警然、惕然、覺然。
眾生本來具足圓滿,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八風(fēng)決定“吹不動”,只因蘇學(xué)士當(dāng)下欠缺了什么,這才氣勢洶洶地“過江來”算帳。
欠缺了些什么呢?余不禁啞然失笑。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塵不動,水無痕,法界寂然無語,湛然大定現(xiàn)矣。無塵無水亦無我,哪里還有是與非、榮與辱、得與失。那么,每日里忙忙碌碌的又是誰?吵吵鬧鬧的又是誰?迷惑顛倒的又是誰?是貪嗔癡嗎?若是,趕快放下。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
不知易安居士可曾受過五戒?這飲酒之害--不僅“濃睡”不能消其余威,連朝時課誦也一定耽誤了,長此下去怎生了得?況且酒能亂性,性亂則妄念沓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境隨心生,好不傷感。
然而,境亦隨心滅。若能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不僅當(dāng)下即得十方如來護念,佛光加被,而且將來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無有眾若,但受諸樂,豈不妙哉!只因眼下一念無明,以酒澆愁,不僅傷胃傷肝,而且還有斬斷自身慧命之大患。
鳴呼!杯中物,其何來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孟德觀海,必有深意。看到了什么?未必。想起了誰?秦始皇?徐福?童男童女?渡海大舟?可能。造船了沒有?終于沒有造。這就是曹操比秦始皇高明的地方,長壽在自身而不在海外。
面對大海咽了一口唾沫:歌以詠志。
“人不為已,天誅地滅。”
不知是哪家魔頭留下此語,誤導(dǎo)了許許多多未覺眾生墮入三涂。此因緣故,無量已覺之眾生乘愿再來,入無量剎,廣行六度,弘法如生,使得本來纖塵不染的清凈世界熱鬧非凡。
不知諸仁者行熱鬧場中有何感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這也許是某些人的努力方向。佛門弟子萬萬不可以此為滿足,讀書不注重多少,只看你能否破文字相。若執(zhí)著于文字相,讀書愈多,所行障愈重。俗語去:讀書死,死讀書,讀書到死不如不讀書。
行路即是悟道,只行不悟,便是行色匆匆的販夫走卒,充其量也只是個沒有主見的旅游者。
還是某比丘尼的悟道詩寫得妙:
鎮(zhèn)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云。
歸來偶拈梅化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