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滿足的快樂的。
原文: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譯文:
老子說:“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欲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難沒有比貪欲必得更為慘痛的。所以說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常適可而滿足。
擴展資料:
民間故事:
和珅少時即在鑾儀衛當差,19歲承襲三等輕車都尉。由于他巧言佞色,曲意奉承,又辦事利落,幸得乾隆帝歡心,官職屢升,充戶部尚書、四庫全書館正裁、兵部尚書,后為軍機大臣,其子豐紳殷德與和孝公主結婚。
和珅位高權重,他借乾隆之名作威作福,凡是對他有意見者則設法誣陷之,而且貪心無限,所以給他送禮者無數。他安排乾隆帝游江南,沿途借機撈取金銀珠寶以飽私囊,又奉旨去云南,將不送賄賂的云南總督參奏革職,對于陜西撫臺送來的20萬銀兩。
和珅連正眼也不看便吩咐家人收下,南方各省和海外各國送事的珍寶禮品,和珅總是設法占為己有。嘉慶四年(1799)正月,乾隆帝去逝,嘉慶帝根據給事中王念孫的揭發,逮捕了和珅,查明他執政20余年結黨營私,貪污受賄,后詔令和珅自盡。
宣布和珅20大罪。據不完全統計,和珅家產為8萬萬銀兩,超過當時朝廷十年收入的總和。難怪,嘉慶皇帝即位抄了和坤的家后,民間流傳“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笑談。無論哪朝哪代,貪污腐敗的存在和蔓延,都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大敵。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對貪腐這一社會問題發出了嚴厲的警告,并用“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這段話高度概括了人與財物名利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