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個豪氣萬丈、激動人心的句子如今已是眾所周知,成為不少公司、企業的文化標志,也成為許多人的人生座右銘,它所體現的是一種對完美的不懈追求,激勵著我們為了心中的目標努力奮斗。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羨慕著完美,向往著完美,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求著完美。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可以使我們在學習、工作、為人處世上都力求做得好一些,再好一些,從而為自己打造更為成功、更為圓滿的人生。
然而,人生真的有完美嗎?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意事往往只有一二而已,想要每一件事都圓滿雖然是一個美好的心愿,卻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完美的境界只能說是我們心中理想的寄予,是精神上的烏托邦,而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
因此,完美可追,卻不可力追。因為如果過分追求完美,事實上又達不到完美,人心難免會浮躁,會為自己的不完美惶惶不安,或為他人的不完美生氣怨憤,最后使完美變成了人生的包袱、心頭的重負,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細觀生活中那些追求完美的人,總是極易憤怒或抑郁,一旦他們自己有什么事沒做好,他們就會變得寢食難安、自責不已。若他人沒做好,他們就會不受控制地發脾氣或喋喋不休。他們很容易感到孤獨、傷感,人際關系也常常處理不好,因為在別人眼中,他們是難以伺候的十分挑剔的人。那么,仔細想想,即使真讓他們追求到了所要的那份“完美”,卻要以快樂的心情、良好的人緣等為代價,這“完美”還真的“完美”嗎?
人生不完美其實也是有好處的,比如它可以為我們留下追求完美的希望,也可以培養我們知足常樂的平和心性。所謂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太完美的時候可能正是走向它的反面的時候,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也屢見不鮮。
自古以來,人們是忌諱“完美的”。當一個人的人生走到輝煌的時候,就要衰敗了,真正走到了人生的下半場;一個人走到高山之巔,就必須下坡,前方無路可走了;月亮變成了滿月,就要慢慢虧損了,會變成玄月。
“謙受益,滿招損”。做人最好的狀態,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保持低調,身體可以彎腰,然后就能夠聽到別人的建議,也能汲取別人的智慧。就像一個水杯,你舉得很高,別人是無法往里面倒水的。
其實,不完美的人,是懂得把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奉獻給社會,幫助別人,因此,他的人生有了“缺口”,正好符合“殘缺也是美”的大美觀念。
在杭州靈隱寺有一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凡事只是求一半稱心如意就好了。生活起起伏伏,人生跌跌撞撞,即便生活很苦,你也可以感受到甜;即便生活很甜,你也會發現有苦。做人,過分追求完美,反而不是好事。境由心生,人生美不美,你的心感悟是什么,就是什么。人生,也是“物極必反”;萬事,都會盛極而衰。所謂完美,不過是知足常樂,不完美就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