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在凡夫的位上說,就像水一樣,可載舟、可覆舟。然而在大乘佛教中,是告訴我們必須福慧雙修的。
就果上說,佛陀百劫修相好,正是修學廣大無邊的福報;就因中論,欲行菩薩道,福利眾生,亦不能沒有足夠的福報以為支持。因此,一般初入佛門的弟子,在寺院里法會時,總被告以:“多替三寶做事,修一些福報”;
出家了,師父也告訴你:“多替常住發心,將來才安住得下道場”;聽經時,法師告誡:“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等到自己離開寺院出來“打拼”時,如果遇著不順遂的因緣,自己也會嘆道:“唉!福報不夠”;看到別人諸事發達,自己心里不免會想:“他福報大!”
總之,我們的出家生涯,仔細檢點起來,圍繞著“修福報”的情況實在不少!從大乘的立場說,將修福報當做一種“法門”,而努力從事,固然無可厚非。
但是如果修福也只是傻傻地修福,而不能從中提起慧觀,甚至修福的努力,遠遠地超過修慧多多,那就值得小心商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