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日常生活是一種反覆,活在不斷重復今天或昨天發生的類似事件之中,或是游離在索然無味的閑聊,還有僅存的一點好奇心及曖昧不明的態度上。在其中幾乎沒有自我省察,只是沈載于外在賦予的條件,生活在瑣碎平常的世俗之中。
這原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隨惰性所致。因為在模仿和因襲常識成習的框架里,只要得過且過,相安無事就可以。所以自己本來擁有的亮麗風采,也因此漸漸褪色,失去光澤。
想想這一成不變的事,是多么令人厭煩,為之氣結,但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混過日子。為了跳脫這樣的日常,有人出外旅行,也有人爬上漢江大橋頂端,成為新聞主角。即使這樣,沒多久如同自己的影子又回到原點。
也有這樣的人,說自己的人生如果能夠重新再開始該有多好。這時,我會馬上帶他到忘憂里的公共墓園,不是我性情特別乖僻,而是希望站在自己此生死亡的末端,能對他不滿意的人生有所提示。在沒有選擇余地的墓園的確是那樣。
忘憂里!到底在這里他們是否完全拋棄世俗的煩憂,悠閑地躺下聽松林風聲呢?如果不是那些冰冷林立的墓碑,還真是一片祥和。已逝去的他們會想對活著的我們說些什么呢?如果叫醒沉睡中的他們,他們將如何過這重來的人生呢?
死刑犯因為沒有明天,對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感受特別深刻,所以他活在今天。而我們雖然活在今天,卻拚命想著還沒來的明天,忽略了生命在每一天,一天天虛度而無所警惕。
喜歡巴赫的人,可從他音樂中感受到夕陽的莊嚴,那是來自反覆單調中的深度與內涵。如果我們也能把毫無深度的日常庸俗轉變為一點點‘悅耳的音符’。
對日常感到厭倦的人,有時需要在人生的終點,點一盞燈照亮自己。那只是為了不斷反覆的深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