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和諧共容的人類精神世界,需要各宗教付出恒久的努力。通過加強對話、密切合作,實現和諧共容的人類精神世界,將是各宗教為世界永久和平共同作出的偉大貢獻。
21世紀是人類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也是世界文化和人類信仰多元化現象日趨凸顯的時代。經濟全球化把世界各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個民族國家對自身文化或文明在全球化過程中可能被邊緣化和均質化產生嚴重憂慮。
同時,對自身文化或文明的認同和持守也日益深刻。在此背景下,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的思想和政策受到了日益廣泛的抵制和反對。
這種認同持守或抵制反對,是對多元和諧的人類精神家園的守護。不同的宗教信仰根植于不同民族的生存環境、歷史文化、民族心理結構和不同的價值觀念,盡管世界各大宗教在終極信仰上存在差異性和獨特性是客觀事實。
但這一事實的存在并不能否認宗教交流和合作的必要性,相反它更凸顯了這種交流和合作的極端緊迫性和重要性。正如漢斯·昆所指出的,“沒有宗教之間的對話,則沒有宗教和平。”“沒有宗教之間的和平,則沒有世界和平。”
和諧世界始于和諧宗教,和諧宗教產生于對話與合作。宗教領袖的歷史使命之一,就是呼喚世界各大宗教的信徒們乃至全人類在這種差異性和獨特性的事實面前,對話合作,坦誠相待,彼此寬容,相互欣賞。
中華民族在悠久歷史中積淀的深厚文化及宗教融合的成功經驗,可以為當今世界如何超越不同宗教在終極信仰上的差異并達致多元宗教和諧共處,提供重要思想資源和現實啟示。儒家、佛家和道家在數千年漫長歷史中和諧共存于中國社會。
以北宋為例,中國傳統宗教——儒、釋、道三家,呈現出相互吸納、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為社會穩定和人民福祉貢獻智慧的良好局面。北宋著名道士張伯端吸納佛教禪宗的心性論和儒家倫理性命的觀點,使道教完成了由外丹術向內丹術的轉變。道教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則把三教合一作為創教的明確宗旨,故而在全真教中儒、釋、道三教教主受到并列推崇。
而三教的重要經典《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一同被列為全真教的主要經典。宋初佛教天臺宗大德智圓也明確系統地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張,深刻影響了中國北宋時期佛教界三教合一思潮的展開。智圓說:“嘗謂三教之大其不可遺也。
行五常,正三綱,得人倫之大體,儒有焉;絕圣棄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歸真,俾千變萬態,復乎心性,釋有焉。吾心其病乎,三教其藥乎!矧病之有三,藥可廢耶?吾道其鼎乎,三教其足乎!欲鼎之不覆,足可折邪?”
智圓視人類社會為一個需要治療的病者,而儒、釋、道三家皆是治病良藥。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儒家在宋代發展的理學廣泛吸收佛教和道教的心性本體論、宇宙生成論等理論,在儒家基本教義的基礎上進行整合與創新,形成了新儒學,極大地推進了儒學的發展,使儒學更加系統化、完善化和哲學化。
中國傳統宗教儒、釋、道三家之間的對話說明,宗教可以超越在終極信仰上存在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實現和諧共容,進而超越其外在形式的差異,成為可以彼此融會的精神力量。
實現和諧共容的人類精神世界,需要各宗教付出恒久的努力。通過加強對話、密切合作,實現和諧共容的人類精神世界,將是各宗教為世界永久和平共同作出的偉大貢獻。
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是在對話中相互學習,在合作中彼此信任。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應該是開放性的。開展對話的目的,并不是勸說其他宗教的信徒皈依本宗教,也不是彌合信仰層面的差距,產生一種新的統一的信仰;
而是通過從其他宗教那里學習,加強自身的信仰,同時可以讓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不信仰宗教的人也能分享到本宗教的智慧之光。誠如美國后現代思想家約翰·B.科布所說:“我們希望通過向他們學習來豐富我們的生活,純化我們的信仰。當然,我們同時也貢獻出在自己傳統中被認為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開放性對話對各宗教之間的思想交流和融合具有決定性意義。只有各宗教在對話的基礎上加強合作,攜手共同面對人類的苦難與問題,進行相互信任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共同承擔全球責任,從而為實現宗教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